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3日在京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
丁薛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丁薛祥强调,科技工作者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探索科技前沿领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使我国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有关部门要当好后勤部长,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服务保障,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30周年,30年来,共奖励了1638位科技工作者。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55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洛桑江村、王光谦出席大会。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共授予56位科技工作者,其中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3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2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李家洋院士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
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得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 ,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
部分获奖学者名单
1
韩斌,男,1963年4月出生于安徽阜阳市。1992年获得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塞斯伯里实验室博士学位。1992-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从事水稻基因组与遗传学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建立了水稻高通量基因型鉴定及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体系,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驯化起源,阐明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创立了水稻杂交设计育种的新策略。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2
宁光,男,1963年6月出生于山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内分泌肿瘤及糖尿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开创性建立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先进的诊疗设施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整合的诊疗一体化、标准化及规范化的代谢性疾病全程管理模式。在《Science》《JAMA》《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获得美国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伙伴奖等国际学术荣誉,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担任国际科学院组织(InterAcademy Partnership)2023-2025年咨询委员会成员。
3
马余刚,男,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复旦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中高能核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推动中国高能核物理实验队伍进入国际前沿领域。领导团队在反物质原子核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研究中取得了多个重要发现: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和观测到反氦4,首次测量了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精确测量了正反超氚核质量,观测到矢量介子的整体极化,这些研究对人类理解宇宙早期演化和强相互作用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和多重性信息熵,推动了对核物质液气相变的新认识。带领STAR中国组研制基于多气隙电阻板室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首次成功应用于重离子对撞机上实验。
4
董绍明,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提出极限环境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和基体强化设计思想,发明了高热稳定、高尺寸稳定、超高温、长寿命等具有不同特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部件制备技术,研制成空间热结构件、遥感相机支撑结构、航空发动机热端结构等高应用可靠性陶瓷基复合材料部件;解决了陶瓷-金属异质材料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空间服役环境适应性等工程应用难题。
为我国高分系列、新型飞行器系列和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和构件,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全线贯通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产业化链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1完成人),省部级和国家行业科技奖励5项。荣获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美国陶瓷学会 “Global Star Award”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5
陈勇,男,1967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ARJ21飞机系列总师和工程总师。
陈勇研究员从事民用喷气客机领域研究工作,2008年至今任ARJ21飞机系列总师,实现国产喷气支线客机首次迈入商业化运营和产业化发展阶段,为国产喷气支线客机技术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打破了欧美等国在民用喷气客机上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攻克喷气支线客机安全性设计和验证关键技术,主持建立了喷气支线客机适航验证技术体系,确保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安全顺畅运营;主持ARJ21持续改进和系列化发展,探索了喷气支线客机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支线客机具备与国际同类飞机竞争能力。
6
刘琦,男,1980年出生于安徽泗县,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存储是信息处理的核心基础,他专注于新型存储器研究近20年。建立了创新的实验方法,在纳米尺度下揭示了阻变微观机制,发现了存储性能调控规律,并提出了掺杂改性等调控策略,为构建高性能阻变存储器件奠定了科学基础。
作为核心成员开发了阻变存储器大规模集成技术,研制出多款国际领先水平的阻变存储、存算和类脑芯片,与企业合作推出了嵌入阻变存储器的系列芯片产品,推动了阻变存储技术的应用落地。发表论文150余篇,Google引用21000多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5项,美国专利16项,部分专利转移/许可给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序2)、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序2)、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等奖项。
56人,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获奖名单公布 |
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科学与技术奖评选结果揭晓。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依据《评选章程》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评选原则,经过提名推荐、专业评审、考察听证、终评审定的既定程序,经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评选决定,2024年度有1名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证书、奖金100万港元;33名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授予证书、奖金20万港元;22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各授予证书、奖金20万港元。
特此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获奖人名单
一、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
姓名 奖项类别 工作单位
李家洋 成就奖 崖州湾实验室
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3名)
姓名 奖项类别 工作单位
郭旭 数学、力学奖 大连理工大学
刘建亚 数学、力学奖 山东大学
马余刚 物理学奖 复旦大学
赵长印 天文学奖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王业桂 气象学奖 信息支援部队
王成善 地球科学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韩斌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何舜平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钱前 农学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田见晖 农学奖 中国农业大学
冯世庆 医学、药学奖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高月(女) 医学、药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何建行 医学、药学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为民 医学、药学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梁廷波 医学、药学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宁光 医学、药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沈振亚 医学、药学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永臣 机械电力技术奖 大连理工大学
童水光 机械电力技术奖 浙江大学
苑世剑 机械电力技术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樊仲维 电子信息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大学
蒋亚东 电子信息技术奖 电子科技大学
罗先刚 电子信息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阳春华(女) 电子信息技术奖 中南大学
陈勇 交通运输技术奖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董绍明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徐卓 冶金材料技术奖 西安交通大学
邱学青 化学工程技术奖 广东工业大学
陈晓红(女) 资源能源技术奖 湖南工商大学
朱利中 生态环保技术奖 浙江大学
罗尧治 工程建设技术奖 浙江大学
肖明清 工程建设技术奖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杨树兴 工程建设技术奖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三、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2名)
姓名 奖项类别 工作单位
方璐(女) 青年创新奖 清华大学
高明忠 青年创新奖 深圳大学
郭凯 青年创新奖 南京工业大学
刘琦 青年创新奖 复旦大学
刘光慧 青年创新奖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刘若川 青年创新奖 北京大学
沈俊(女) 青年创新奖 北京理工大学
张忠华 青年创新奖 青岛农业大学
程芳琴(女) 产业创新奖 山西大学
范代娣(女) 产业创新奖 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大学
李俊华 产业创新奖 清华大学
李群生 产业创新奖 北京化工大学
娄延春 产业创新奖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王香增 产业创新奖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吴凯 产业创新奖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谢明勇 产业创新奖 南昌大学
许开华 产业创新奖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张名位 产业创新奖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赵久然 产业创新奖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胡瑞忠 区域创新奖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卢剑 区域创新奖 宁夏医科大学
郑有业 区域创新奖 西藏自治区战略性矿产绿色勘查与开发技术创新中心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人简介:
李家洋,男,1956年7月3日生于安徽省肥西县,我国杰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建立了水稻基因图位克隆技术体系,奠定了我国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引领了作物育种新方向。他阐明了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水稻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